Loading

成功案例

US 美国
胡同学-哥伦比亚大学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
录取院校:美国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所名校的硕士电子工程专业录取,最终选择哥伦比亚大学就读。

申请时间表:

1. 2016年9月份和朗高签约,并同时准备托福考试;
2. 9月下旬和10月上旬进行择校和文书材料的收集,在这个过程中和文书老师多次沟通,并且文书老师帮助我进行一些经历的挖掘;
3. 10月份连着考了两次托福,完成托福考试,得106分;
4. 11月中上旬文书老师完成我的文书整理与写作,之后我和老师一起对文书进行修改和细化;
5. 11月下旬和12月完成各个学校的网申;
6. 2017年2月-5月陆续收到5所学校的Offer;
7. 2017年6月底获得美国签证。

文书有多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胡同学多次提到了“文书”的写作,可见其重要性,因为对于海外大学来说,它们对于申请人的了解与筛选除了GPA、托福等硬性的成绩外,“文书”是唯一能够展现申请人软实力、提升印象分的部分。就像胡同学虽然系出名校,成绩也不错,但是科研比赛、社团活动和实习实践的经历都比较欠缺,这些对于申请都是不利的因素,如何转弊为利,这就是朗高文书老师的工作了,比如帮忙挖掘学生之前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可能在学生自己看来不足为谈,但是可能却恰好是海外院校感兴趣的部分;再比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与专业申请相关的活动与实习,增加录取砝码。

要不要找留学机构?

      对于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考虑DIY留学申请,因为单从英语能力与学术能力上来说问题并不大。但实际上,申请过程中有很多的关键节点如果有专业的留学机构来帮助把关,会少走很多弯路。

      对此,胡同学是这样说的:”申请过程中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是即将进入申请季,可是我的托福成绩还没有考出来;二是相关经历较少,对于文书写作有一定困难。对于这两个困难,我非常庆幸自己当时还是选择了留学机构来帮助我完成申请,使我可以有相对多的时间来准备托福考试,而且文书老师帮助我挖掘到了一些我之前经历中的闪光点,使得我单薄的经历也有了一些素材可以写。“

为什么能同时被这么多名校录取?
 
    胡同学总结了三点:(1)明确自己的未来规划,择校定位尽可能准确;(2)GPA、托福、GRE成绩等硬性指标无明显短板;(3)有时间就尽量多打磨文书。


US 美国
王同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录取院校:2017秋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并获奖学金

 

Q1:申请到了哥伦比亚,而且有奖学金,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打动了他们?
A:(1)Prof. Kinget(招收王同学的教授的名字)招过中国人,如果一个教授组里没有中国人,那么基本上招中国人的概率就会比较低。从总体的录取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学校对中国人,特别是浙大比较友好,那么你录取这个项目的概率就会比较高。所以大家在录取的时候,要去了解这个项目对于自己背景的录取难度。

(2)GPA(3.99),托福(112),GRE(329+4)都高,这个其实对于MS(硕士)申请更加重要些,因为我记得Prof. Kinget问我托福有没有到100分,没有到的话他可以和招生办说一声降低对我的录取要求(教授如果很中意你,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但是这基本仅限于PhD(博士),因为MS申请不会和教授有直接的接触)。所以大家想要申请MS,首要就是把这三点提高,PhD的话,这三点是基础的背景,GPA重要,但是托福GRE不是决定性因素。个人观点。

(3)Prof. Kinget组里有过浙大的毕业生,我让浙大学长转发我的CV(简历)。我之前发了很多邮件没有收到回复,所以想要让老师看到你的CV和邮件,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长转发。去年的时候,正好Prof. Kinget访问浙大, 我就专门跑到他开会的地方和他见面,面聊了三分钟,虽然只有三分钟,但是至少在教授眼中,我是个活生生的人了,而另外的一些申请者,只是一些邮件接触,这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4)Prof. Abidi的推荐信。这是一封来自美国教授的推荐信,好的推荐信在申请中真的非常重要,一封来自大牛的强推几乎可以为你扫平一切直接拿到任何你想要的MS 或者PHD项目。然而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是,你厉害到可以取得大牛的强推,所以你才可以被心仪的项目录取。中国学生的一个劣势是基本推荐信都是国内的教授写的,而且很多是自己写的草稿,老师签字后帮忙提交而已。这些现象其实美国招生办也有所了解,所以中国教授的推荐信都是比较弱的。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可以出去交流,拿到美国教授的推荐信,这对申请有非常大的帮助

(5) 面试。面试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紧张。我发现面试其实问的是fundamental(基本原理)的东西。我当时其实一下没有回答出。但是教授耐心地引导了我一下,我冷静之后就列出公式推导出了结果。教授在面试的时候给出问题,大家可以冷静地思考、推导回答,展现自己的思路过程和逻辑能力

(6)
其他我还想提一下的是Gatech(教授的名字)的录取。当时我没有申请这个教授,没有邮件联系,但是他说看了我的PS(文书)之后,印象很深刻,所以主动来联系我,给面试,最后希望录取我。包括Kinget教授,他在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提到,我现在不能给你任何承诺,因为我没有看到你的PS,他说他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哪些PS是模板写的,因为他看得太多了。所以我还想加一点,朗高的文书很不错

Q2:听说你是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的毕业设计?具体说说这个过程,以及为什么会去了那里做毕业设计?
A:
因为这就是我上个暑假进行暑期科研的实验室,导师Prof. Abidi和学长对我都比较满意,我就进一步问可不可以毕业设计在那里进行。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就是提前感受PhD生活,顺便旁听了一些UCLA的电路课程。当然,应该是帮忙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的。如果有兴趣,我罗列在下面:(注:一堆专业术语,请同样是学习本专业的同学自行理解~)

- Studied the pulling effects in oscillators and built a Simulink testbench to manifest pulling quickly and precisely;

- Built up a Verilog-AMS testbench for PLLs, which can simulate the noise spectrum and locking process (compatible with transistor-level simulation);

- Developed m scripts and Simulink models for Bang-Bang PLL design, which can give parameters like the gain, bandwidth, phase noise of BBPLL quickly and precisely based on iteration algorithm;

- Built up the ΔΣ Modulators, IIR Filters, Proportional-Integral Filters for Digital PLLs in Verilog HDL and verified their functionality. 

- Systematically built up an All-Digital PLL using Bang-Bang PD with adaptive bandwidth.

这个过程很感谢Prof. Abidi组里的PhD们,真的非常照顾我。而且无论是学术方面的问题,还是生活方面的问题,都身为长者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感谢他们!

Q3:整个申请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曲折吗?

A:最大的困难就是给老师发邮件不回,然后最希望加入并且有可能加入的教授了无音讯。就算回复邮件的教授大多数也表示不招生。回复感兴趣的教授到了申请季快结束的时候又重新回归了无音讯,怎么都不回邮件了,直到拿到第一个录取才觉得心安一些了。

还有就是之前提到的面试。感觉其实自己还是面得不太好,因为Prof. Kinget问的大多数是大一、大二十分基础的问题(相比之下Gatech的面试我的表现好一点,因为那个基本靠临场的思考和推断)。所以不同教授考察的点会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如果准备面试,有空把基础的东西看看其实也就准备到了

Prof. Kinget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个switched capacitor的问题。这个问题往简单了说,就是一个充电放电的问题。但是能答出来这是个switched capacitor,水平高一个档次;能够答出来瞬态的波形变化、能量的传递,水平再高一个档次;能够答出来等效成一个电阻,并且给出等效电阻的噪声,水平再高一个档次;能够思考,当开关纯粹是理想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闭合开关瞬间会发生什么现象,水平真的很高;还能说出来这个可以替换掉active filter里面的电阻,并且说出种种好处,或者说其他的应用,那么真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运放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下可以构成一个Schmitt Trigger,而负反馈就是一个反馈放大器。这个问题我现在水平还是比较浅,只能看到这些层次。

 

(反正小编已经晕了,如果正好有学这个专业的同学,可以仔细体会一下)

所以问题是很基本,但是基本的问题还是非常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水平。面试的时候也别紧张,也不用着急,教授会给充分的时间让你思考和演算。

HK 香港
Ivy-香港大学

毕业院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
录取院校:
香港大学TESOL(对外英语教学)专业


      Ivy同时被约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录取。最终选择香港大学入读TESOL(对外英语教学)专业。
      
作为“双非”(非211、985高校)大学的毕业生,能被亚洲顶级大学以及英国的知名大学同时录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以朗高多年的申请经验来看,很多名校并不会“以校取人”,它们最为看重的还是学生本人。

Ivy是靠什么打动各校的招生官的呢?

她自己是这样说的

      1、我的履历比较好,虽然谈不上有很多亮点,但是GPA高,90分以上,这是最关键的,而且从事了多段教育相关的实习,取得不少证书,参加很多学生活动,也在一些比赛中拿奖
      2、
申请过程我一直很上心,反复修改文书,力求完美,甚至对于词句都反复推敲,事例的选取也反复甄选,力求以真诚恳切的姿态打动招生官。
 

对朗高的评价

      朗高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夏老师是个非常优秀的文书老师,我觉得取得除了我自己本身的履历之外,夏老师的文书是我此次申请成功最大的因素文书行文流畅,用词多样化,结构丰富,且很有条理,得以将我的履历完美地呈现出来。而且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学生,总是对文书提各种要求,反复修改,但夏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而且在怀着宝宝的情况下超负荷劳动,让我感动。
 

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港大

      港大是所享誉亚洲和世界的高等院校,而且教育学世界排名第七,有很好的导师,我觉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为我将来就业增加竞争力。

总结一下:
      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就读于国内普通高校,要去申请世界上知名的学府会很困难,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你出身名门,当然可以增加说服力,但如果你的学术成绩不理想,也没有出色的实习、实践或竞赛经历,海外名校是不会光看你的本科院校知名度而录取你的。相反,如果你的本科院校普通,但GPA高、英语成绩过关,加之有很多海外院校看中的经历,申请时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文书精益求精,被录取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US 美国
王同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录取院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硕士

 

      木讷、无趣,与电脑为伴,不爱捯饬自己,这些标签似乎已经成为大众对于工科男的固有印象。然而,现在95后的工科生名校生们,其实可以完全颠覆你的想象,他们得心应手地平衡学业与生活,他们知道身体素质与科研水平缺一不可,他们会在该放松的时候尽情放松,有灵感的时候拼命用功。他们更洒脱,也更自信。比如,像是为什么要去留学这个问题,他们十分果敢且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王同学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固然热爱我的专业,也乐于钻研学术上的问题,但是我从来没有去刻意追求什么成绩,也不是那种在学习和科研上十分拼命的那种人。我觉得人生应该是非常丰富的,需要平衡的东西也很多,所以我会特意腾出些时间去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日常生活的话,其实挺规律的。我不喜欢也不提倡熬夜什么的,所以都是事情尽可能在白天高效地做完。在学校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学习和科研上,晚上工作结束我一般会去跑步或者健身;偶尔下午也会放下手头工作,去和朋友打球。周末常和朋友出去吃个饭,看个电影什么的放松一下。我虽然说自己不是很拼,但是有时候遇到项目突然卡在某个地方,或者有了新的发现想尽快整理,我也会有饭都不吃坐在办公室一整天的那种情况。”
 
Q1:为什么想要去美国留学,据你的了解,你所学的专业国内的教学和国外的教学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要留学?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很多遍,也建议每一个打算出国的同学都好好想想。其实在我去UCLA暑期交流之前,我对于留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动机,但在那之后我觉得我去美国留学的目的渐渐清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最前沿的知识。目前对于我所学的光电专业而言,最前沿的技术和发现主要还是在美国,我认为在美国学习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领域里最新的东西,对我的专业知识积累、日后的职业生涯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研究环境。大三暑期的科研交流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美帝实验室优秀的物质条件,直白点说就是“有钱、大方”。虽说美国大学的老板一样面临经费问题,但是相比国内,美国的老师还是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去进行研究。需要购买的材料或者设备,只要不太离谱,老板也会批准。此外我觉得国外研究组的气氛更好,大家都很open,有了新点子都会第一时间和大家讨论,也不会担心自己的想法很蠢被别人嘲笑,很多时候就是“愚蠢”的想法能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实验室的整体氛围感觉比国内更加轻松,大家更放得开,这也算是有明显差异的地方吧。
3、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 美国是众所周知的移民大国,来自不同种族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像是个文化大杂烩。之前和美国人共事的短短两个月里,我的确感受到我们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觉得在这里每天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受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观点的冲击,自己的思路和视野都拓宽了不少,还是很棒的!
      能够在申请前,利用寒暑假去国外交流一下,我认为是一个“实地考察”的绝佳机会。因为我也遇到过出国交流后觉得自己不是很适应当地的文化和学习方式,最终放弃留学念头,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的同学。留在国内当然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如今国内的研究条件越来越好,国家的投入也肯定是会继续增加。在有些领域(比如前一段时间的量子卫星,刚刚又完成了两项重大实验),我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你所选择的国家、学校和专业,究竟值不值得去,需要思考;文化生活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最后当然还有经济因素,自己的家庭能否支撑自己在外学习的一大笔开销,以及家里是否急需你毕业后的收入等等。
所以说出国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自己为什么要留学?”,每一位打算出国的同学,都应该尽早思考清楚这个问题
 
Q2:申请的过程是否顺利,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申请的整体过程还算顺利,对我来说主要的困难是“套磁”。因为我主申PhD,因此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相关领域的老师都要去研究、去联系,这个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同时因为我之前做的一些项目都不太相关,对于我所申请的方向来说,只有一个当时正在进行中的课题作支撑,所以背景相对薄弱一些,套磁的时候如何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包装自己的成果,也是煞费一番苦心。
      把每所学校的老师信息整理好之后,就要分批次发邮件套磁了。我的邮件回复率大概在30%左右,有很多心仪的老师并没有回复,这是很正常的,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尝试联系,而事实证明多发几次邮件(时间上要间隔久一点)是有用的,有一位大牛就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了第二封邮件,然后他就给了一个小面试。对于有回复的老师,回复的内容是套路的还是真诚的,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管怎么样,要牢牢抓住他们,和他们保持联系。
      这一时期,对于申请PhD的同学来说是很艰苦的,又要套磁,又要写文书,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Q3:托福,GRE,GPA分别多少? 在整个申请的过程中,你觉得是这些硬性的分数重要,还是文书等软性材料重要?
托福:105
GRE:(V)152+(Q)170
GPA:3.92/4
      我的英语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开始觉得英语成绩不太重要,准备过程很不系统,也没去刷分,我认为这还是对我的申请结果有一些负面影响。至于到底是成绩重要还是文书等材料重要,我觉得和你申请的学校、专业、项目等都有关系。就EE而言,我认为对于申请MS项目的同学,作用:成绩>文书;对于申请PhD的同学,作用:Publication>套磁的结果>成绩>文书。
      但这并不是说文书不重要,相反我认为这些“软性材料”是在你与水平相当的人进行PK时的制胜法宝。如果你的文书让人眼前一亮,那么你脱颖而出的几率就更大了。所以文书还是要投入很多精力去用心准备的!
 
Q4:请评价一下朗高及夏老师的服务
      夏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经验丰富并且个性十足。首先她有美国大学工程专业的多年申请经验;其次,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懂得如何挖掘学生身上的特点,去真正了解、认识一个学生,而不是简单罗列一些标签,这样写出的文书才能够打动人,而不是像有的机构简单翻译学生的汉语材料。
在文书的逐渐成型过程中,我也与夏老师多次交换了意见,夏老师也非常耐心的同我商量,反复推敲。有好几次都是夏老师主动打电话来催我交材料。第一次搞留学申请,谁都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的,我觉得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能有一位靠谱的老师帮助你前行,还是很幸运的。在此也要感谢夏老师整个申请季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US 美国
陈同学—美国西北大学传媒

毕业院校: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传媒专业。
录取院校:美国西北大学创意管理硕士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成立于1851年,简称NU,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创始成员。西北大学在201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上位列第10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上位列第20位

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全美第一,Kellogg商学院全美第四,Pritzker法学院全美第十,材料科学系全美第二,化学学院全球第五。学校有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8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在此工作或学习过。

西北大学以严格录取闻名,中国留学生录取率低于1%。2018年,西北大学本科生整体录取率仅为8.4%,其中常规录取率为6.4%,位列美国录取率最低的学校之一。

1. 简单地评价一下你的学校及专业。

西北大学校园坐落在五大湖边,校园离埃文斯顿市中心大约二十分钟步行时间,校园附近公共交通设施也很方便。

每Quarter基本是四门课,绝大多数课是一周一次三小时的lecture,教授除了教职以外,基本也有在creative industry或者相关领域的长期工作经验。课程难度相较于本科而言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硕士项目隶属于School of Communication,同时有项目专属的、有相关行业经历career coach。同时项目也会不定期举行creative industry以及求职相关的讲座和coach session (比如Film&TV,theatre&stage,etc),也会请来相关行业从业者来分享经历。无论学生之前是否有过行业从业经验,都能够找到合适的活动参与和拓展(e.g. 这学期有Film&TV的speaker series,请来了三位影视制作人,有好莱坞从业者,热门商业片producer,也有独立制作人)。

班级大约45人,约1/3中国学生,3-5人其它国家的国际生,剩下就是美国本土的学生了。同学年龄跨度很大,从本科毕业到有多年工作经验,工作经历也涉及creative industry的不同领域。

2. 将来的职业规划是怎么样的?目前就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我对影视制作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从事和International、Asia-America相关的影视制作,但也不过分局限,对于brand management等行业也保持好奇和探索态度。

目前有定期和career coach见面规划短期内的目标,也有参加项目和学校相关的events,对相关行业进行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人。

3. 你高中就去美国了,去美国之后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怎么克服的?

能够接触到更为多样化的内容,也会了解一些例如种族之类在国内会比较少接触的话题。

来美国之后相对比较困难的应该是和当地的人social以及融入文化背景。但主要还是保持一个比较open的心态并且不要轻易去judge别人不同的观点。

4. 在留学申请以及到了国外之后的学习与生活方面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千万千万……核对好面试时间,美国国内也是有好几个不同时区的……

多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要太过于局限自己。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除了排名以外,也要关注target专业的强弱,甚至是地理位置(比如未来期望从事的行业是否要求要在大城市之类的)

我所就读的项目每年的课程设置都有轻微的变化,多关注项目的官方网站了解更新的具体信息,明确这个项目哪些方面最吸引你、对你最有帮助,对面试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生活方面,一开始肯定会有不适应的地方,不要轻视将要面对的环境,但也不用过分夸大自己面对的困难。但是如果遇到了凭自己的能力相对比较难克服的困难,也要及时寻求帮助。你会接触到来自各式各样的国家和背景的人,也会遇到很多或友好或偏见的人,保持平常心,embrace diversity。

US 美国
徐同学—杜克大学

毕业院校:北京101中学  GPA:96  TOEFL:114  SAT1:2250  SAT2:2340
录取院校:杜克大学生物医学专业


      徐学生就读于北京重点中学,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她与班里最高的GPA97分仅差一分,并且托福和SAT也都取得了高分。另外,学生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既有在研究所跟着研究生一起做实验的实战经历,又参加过贫困山区的志愿者活动,在班里和学生会也担任职务,可以说“硬件条件”很完美。

申请难点:

      学生总共申请22所大学,其中大部分都是排名前20位的大学,这些大学不仅竞争白热化,而且在申请中涉及到的工作量极大,以每所学校3篇小论文来计算,就要撰写60多篇有质量的文章,每一篇都需要学生反复搜索和比较自己的经历,确认用哪一个作为素材。

其实,作为徐同学的指导老师,更像是与她一同作战的“战友”。学生本身很优秀,能力强,写英文文章、看英文网站这些都没有问题,因此一开始她是打算DIY的。

她最初寻求我的帮助是因为在众多经历当中不知道到底选哪个来写比较好,因此我跟她反复沟通过很多次,几乎把高中学习和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搜索了一遍,从中发掘出了很多亮点。

优势的选择与提炼:
      学生曾参加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全国性的校长会议,并且在会上简短务实的发言得到了热烈的掌声,甚至有很多校长因为欣赏她而主动向她要了联系方式,这个例子很好地体现了她出众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因为父亲在农科院工作,徐同学从小就受父亲影响对生物颇感兴趣,高一开始就在一个大学的联合实验室跟着一批研究生一起做植物的杂交试验,这个经历体现了她对生物和实验的兴趣及能力,对她申请生物医药工程专业非常有帮助,同时她也选择了由这位教授来做推荐人。

在挖掘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好几次说“啊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对于得过很多奖项、参与过很多有意义的活动的优秀学生来说,选择最对学校胃口、最能体现自己优势的事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徐同学曾想为了说明自己“为他人着想”而阐述了一个事例:高中时因为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年年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到最后一年,她考虑到自己前几年得到的荣誉已经足够申请留学,所以主动向老师提出不领这个荣誉了,想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虽然这个想法很“大义凌然”,但是却会造成国外学校的困惑,因此不适合作为小论文的题材。

校友面试

      由于学生申请的是ED提前批,学校提供校友面试的机会,因此学生需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用英文充分地展现自己。经过反复的准备和模拟,学生在面试前就已经对校友可能问的问题了如指掌,尤其对为什么选择了杜克大学这个问题回答特别到位,甚至根据我的建议还把校友的家底儿摸了个透,发现跟面试官还是认识的,以至于面试官对她印象特别好,对她的contacts circle更感到非常惊讶。

      整个过程是艰辛的,申请过程的常态是:学生一有点子就尽情挥墨一直写到凌晨,而我则同时加班加点修改她的前一篇文章,修改好以后再让学生按我的思路补充或删减内容,每一篇都至少反复修改十几稿。结果是振奋的,徐同学在12月就得到了杜克大学的提前批录取,之后,凯斯西储等大学的录取信也纷沓而至。在别的学生还在苦苦等候录取结果或等候名单时,我们已经在尽情享受胜利的喜悦了!

      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我们需要给予的不是机械的代办和一味的包装,而是指导学生作选择和帮助学生把关,原汁原味地展现学生的真实一面,更有利于申请的冲刺。